11/28/2011

男孩不愛女孩

男孩彎腰親了女孩的臉頰,道別。
接著男孩轉頭快步離開,拿起手機,離開了我的視線。
眼前的女孩將包包甩在肩上,輕盈的往前走,
就在她將被人群掩沒時就在我準備抽離這段平凡的情節時,
女孩停下腳步轉頭回望,也許是想像男孩仍望著她、或是想回溫剛剛的畫面。

我能猜想這是一段剛開始就已經關係錯位的感情,但這好像不太重要,
在那些反覆的心碎糾結怨恨之後,我堅信女孩會療癒自己,
並且就是用反覆的心碎糾結怨恨來滿足那本來就是想像劃出的傷口。

於是最後,男孩女孩各自添上一筆戀愛紀錄,可貴的只剩下那純潔的回望。

11/22/2011

經典課

經典課的報告收到老師用心的回應,她說她非美學專家,只是直覺的提出一些辯證。
其實這份報告寫了三分之一我便感到空洞,對於普遍美和藝術形式間的核心對我仍是一團謎,其實還是不夠能力去處理這樣的命題。
但我們仍可以從他們的文字裡得到力量: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那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


劉:
除了形式和物質上的整合、同一,還有甚麼觀感是可以跨越所有類型、媒介一直存在著卻鮮少被險露的呢?也許能藉由理解孟子和儒家的觀點,去延伸、融合我的作品裡原本空缺的那塊無以名狀的精神。
師:
課堂上有提到所謂的一與多,美感是一,而美感的表現是多,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其目的都是在表現「美」,而越接近「美」、越能表現「美」的作品就越有價值。一般人只知道美的感受因人而異,只看到表現上「多」的部份,但事實上,人類心靈中的美感,卻有著一致性,否則,何以畢卡索的畫是名畫而小學生的塗鴉不是?可知「美」雖然抽象但卻普遍,此心同此理同,人類的心靈是有著共通性的。
劉:
“光”,我覺得那是電影的本質,正巧的是,我覺得光也是最能象徵道德的符號自古以來,宗教和科學都喜歡將光作為表現某種權威的工具。因此光像是兩面刃,它穿透了真理,卻又使人盲目。
師:
電影的本質應是美感的創造,而「光」則是讓影像能夠形成、能夠被人類視覺所接收的原因。
但人類眼睛雖然接收了光與影、看見了影像,要理解創作者的意向,仍然是要依靠他內在的美感和邏輯,並不是依靠「光」。
很是。因為思考上的「一」是純粹概念、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而「光」在西方文化中,經常被作為「啟發」者,enlighten這個字,就是「被光照入」之意

11/17/2011

清晨與傍晚的五點五十一分三十五秒



我很喜歡這個鐘,爸媽說當時是隨便買的,因為很便宜。
原本鐘擺會動,整點會發出聲響,但爸爸嫌吵,把電池拔掉,鐘擺放了下來。
這個價錢便宜但長相古典功能超乎想像的鐘,一進我們家,就被拆除一半的功能,
然後在那面牆靜靜的待了將近二十年。
我們一直把那面牆當作家的中心點,在上面貼滿了照片,那是一種情懷,對記憶。
但鐘壞了。
現在她被卸下,換上了一個也是便宜亂買,但我一點都不喜歡的鐘。
那面牆我已經不認識了,我無法說服我的父母,他們仍然拍手歡迎,就像當年一樣。
我把舊鐘掛到我的房間,現在我的房間擁有時間了,
反正它本來就沒有一扇會透進光的窗。

11/16/2011

漠不關心的中立自由主義者


























電影、晚間新聞、街上的傳單奉行儒家的老師,每個人都在跟我講道德。
昨晚夢見我和朋友們密謀一場謀殺,我透著窗看見我的朋友驚險但成功的在那人身上砍了一刀又一刀,心中揚起莫名的快感也同時充滿了跨越道德的焦慮。奉行儒家的老師說:善惡不是對立,而是一個向上的關係,也就是我們一直朝著善前進,但大多時候我們仍置身在善與惡並存的地方。
於是下了課,我會和我的朋友說,我覺得老師說的都是廢話,但心裡深信那是目前的真理。
 


可以說人(即使是最惡的)在任何一種行為準則指導下都不會背棄道德法則不會不遵從它。相反的是,這一(法則)力量本身會憑藉一個人的道德本性而無法抗拒地施加於他,如果沒有別的動力源與它對抗,他就也會將其作為他的可選擇意志的充分的決定原則歸入他的最高行為準則之中,也即他會在道德上是善的。但由於其生理上的特性(同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他仍然要依仗行為的可感知的動力源,同時也把它們接納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由於主觀的愛已原則)。然而,如果它不顧道德法則(這都存在於他的心裡),將這些自身就可以獨立地決定其意志的充分要素,那麼他在道德上就是惡的。當它將這兩者都自然的歸入自己的行為準則,並且當他發現,如果它是獨立起作用而且每一個都能有效地決定他的意志時,那麼就可以斷言,如果這些行為準則的區別只是依仗動力源的不同(有關這些行為準則的內容),即根據他們是由法則或者某種感覺的衝動配備起來地,也許他立即就成為道德上既是善的又是惡的。這是一個矛盾。因此,一個人是善還是惡的區別一定存在於主從關係中,即兩者之中它將哪一個作為另一個的條件;而不是存在於它歸入到自己行為準則的動力源之間的區別中(也即它不是在行為準則的內容中,而是在其形式之中)。所以,一個人(即使是最善的)只有當他在將那些納入到自己的行為準則的行動中破壞了動力源的秩序時,他才是惡的。
康德/人性本惡

11/14/2011

台灣,捷克語,學,哪裡,難?

因為學捷克文,我又開始寫隨筆。
也非是隨筆不可,常常只是兩三句話,就會花掉一個早晨或一段睡前閱讀的時間。
前些日子一直在努力找回平靜的心,我把僅有的瑣碎時間花在彈琴做手工藝等等我認為能有所幫助的事,但完全失敗了。
昨天凌晨,捏著大腿打了三分之一的報告後,突然有股衝動開了新的視窗,開始把狗屁倒灶的事簡略的寫成了好幾點的中文隨筆,然後開始慢慢的慢慢的翻譯成捷克文。
在轉換語言的過程,事件裡的情緒被拉得好長好長,因為我捷克文太差了,我得不停的找到正確對應的詞彙,但也因此,我平靜了:)

Moře

*我在這個網站放上部份的內容,期待有意外的交流!


11/06/2011

用你眼將海映於我眼

那個跟我一樣在人潮散去後才起身的男孩啊
我相信你當時一定和我一樣也非常想上廁所,只是那將近四小時的旅程,實在讓人一時無法抽離出來。
我們呆滯的跟隨人群繞了電影院外的長廊一圈才找到出口離開,像是沒有勇氣起身鼓掌所以默默的進行了這趟儀式。
你知道嗎
我在回家的捷運上,還是很難撫平激動的情緒。
我的後方坐了兩個聒噪的小孩,他們無邪的笑聲令人無法抵抗,因此我幾乎腦袋一片空白。
而當我陶醉於自己的迷失時,一位坐在我前面的太太突然踢了我一腳。
你知道嗎
那個太太居然在哭。
她一定也因為自己的失控而感到懊惱,她將自己的臉完全藏到衣服下,不被看見。

我和那群歡樂的家庭一起下了車。
我的臉充滿了驚恐。
我想起媽媽昨天說,她最近突然覺得自己真的老了,而爸爸也因為感冒不停咳嗽著。
你知道嗎
我才意識到要多麼努力和幸運,才能平衡住不安定的生活。
然後又要花多少力氣去壓抑我們的憤怒和恐懼。

而天堂在哪?它和所有的奧秘在一起。
在我們虛構的真實裡、在浪潮下的深海裡。

11/02/2011

藝術的真則是共鳴的想像

藝術並不受事物或事件的理性之束縛,它可以違反被古典美學家們宣稱為是藝術的合法規則的所有那些或然率。它可以給我們最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的幻象,然而卻保持著它自己的理性───形式的理性。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歌德的一句初看起來是悖理的格言:“藝術是第二自然,也是神祕的東西,但卻更好理解,因為它本產生於理智。”
科學在思想中給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則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之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
/Ernst Cassirer/An Essay on Man/